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自動化預警功能讓您隨時get業務數據變化
2023-05-16 20:09:06
次
在企業的業務活動中,往往會產生很多重要指標,管理者通過后臺或者BI大屏及時獲悉指標的變化情況,就能快速發現業務異常并進行處理,但是在實際工作中,管理者很難做到24小時都隨時關注數據變動。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相關人員不盯著后臺,也能第一時間知道業務數據的異常呢?
可以試試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I的自動化預警功能,通過設置,在發生數據異常后,將會以郵件的形式將異常及時傳達給管理者,讓業務與人的鏈接更緊密,進一步提升企業數字化協作效率。
自動化預警適用于哪些場景
小T作為某工廠的數據分析師,需要及時將生產額未達標等異常信息告知給領導,在實際工作中,不同的生產車間作業流程和需求標準不一樣,小T使用了Tempo BI的自定義預警功能,能幫助自己高效完成復雜多樣的業務場景分析需求。
? 場景1:不同車間,同個預警條件
老板A:小T,我需要所有車間,在未達到同一生產額時觸發預警條件。
小T:簡單,我設置多組條件規則,在生產額隨車間分布圖中,設置條件規則:生產額<2000就可以了,哪個車間的額度不達標一目了然。
? 場景2:同一車間,不同零部件,不同預警條件
老板A:小T,我需要車間1,不同的零部件在未達到不同的生產額時觸發預警條件。
小T:設置一個固定值條件規則,在生產額隨零件分布圖中,設置條件規則:部件1<300、部件2<450、部件3<700、部件4<500。
? 場景3:不同用戶,相同預警條件
老板A:小T,我需要不同生產商,生產的零部件在未達到相同的生產額時觸發預警條件。
小T:針對不同的組織機構/角色,設置一個固定值條件規則,在生產額隨零件分布圖中,設置條件規則:生產額<500。即表示生產商1的用戶登錄時,按照所設置的生產商1相關條件顯示對應樣式;生產商2的用戶登錄時,按照所設置的生產商2相關條件顯示對應樣式。
? 場景4:不同用戶、不同零部件,相同目標額
老板A:小T,我需要不同生產商,生產不同的零部件在未達到相同的生產額時觸發預警條件。
小T:針對不同的組織機構/角色,設置一個多組條件規則,在生產額隨零件分布圖中,設置條件規則:部件1生產額<500,部件2生產額<600。即表示生產商1的用戶登錄時,按照所設置的生產商1相關條件顯示對應樣式;生產商2的用戶登錄時,按照所設置的生產商2相關條件顯示對應樣式。
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如何實現自動化預警
了解了自動化預警功能的適用場景后,那如何去配置自動化預警功能呢?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可以通過簡單的三步滿足這些復雜預警的設置。
第一步:對場景內需要預警的圖形通過“圖形條件格式”設置預警條件,支持復雜條件規則設置,能直觀看到圖形上的預警效果(如:填充、標記點等)。
第二步:保存并發布場景、并對場景設置成果權限,支持根據動態身份發送預警消息。Tempo大數據分析平臺內置完善的用戶、角色與應用授權機制,支持用戶進行詳細的成果授權控制,用戶可在授權范圍內進行成果的訪問和成果的調用。在實現分析成果精細化控制的同時,確保數據成果的安全性。
第三步:在可視化分析-發布區、或者門戶管理中,新建預警,配置預警信息即可完成設置。
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,自動化數據預警
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自動化預警功能能夠支持多維度、多指標、多身份的復雜規則預警條件,并通過郵件等將預警信息發送給用戶,解決大型企業復雜預警的問題,實現千人千面智能數據預警。
(1) 預警觸發條件可選擇
預警方式分為場景預警、按圖形預警兩種,“按場景預警”表示當前場景中任意圖形滿足條件格式,即會觸發預警,發送預警郵件;“按圖形預警”表示當所選擇預警圖形滿足條件格式時,觸發預警,發送預警郵件。實際業務中,管理者可根據需求,只關注看板中的某個預警信息,或者關注整個場景。
(2) 預警執行模式可配置
預警執行配置,需要設置執行的模式,既可以按頻率預警(如每幾小時預警一次),也可以按固定周期(如每周一的早上8點預警),以及開始時間、截止時間相關信息,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設置。
(3) 預警內容信息可編輯
插入動態變量,收件人可直接通過郵件了解數據情況,也可以點鏈接返回系統,觀察預警信息。預警信息設置,需要設置通知渠道、收件人、通知標題、通知內容相關信息。
(4) 預警任務可追溯
中心記錄歷史預警情況,可查看歷史設置預警是否執行成功,以及失敗原因。配置完成預警信息后,將會在“預警中心”顯示一條記錄,可以查看預警任務的基本信息,對預警任務進行編輯、啟用/暫停、立即執行、刪除、查看日志等操作,一個場景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添加多個預警任務。
小T總結
Tempo可視化分析平臺的自定義預警功能,能以郵件的形式將業務數據的異常及時傳達給相關人員,滿足復雜多樣的業務場景分析需求,實現千人千面的智能數據預警。
一方面可以通過業務問題的實時反饋、決策、處理,避免因信息滯后導致的進一步損失;另一方面可以讓業務與人的連接更緊密,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數字化協作效率。